©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黃劍博采风追影"(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这两年虽然疫情依然阻碍着我们自由行走的脚步,但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出门,甚至只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踏进一片之前从未涉足的街区,都显得弥足珍贵,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探索的快乐。
这一年《皇氏古建筑大全》(JUMBO HERITAGE LIST)和《黃劍博采風追影》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路上奔波调研,年底扎堆推出的见闻录便是他们旅途的见证。这个温暖的冬日,让我们一起重温广西的旅行故事。
我最早听说涠洲岛是很多年前了,当时侄女从护士学校毕业,她说要和一群同学去广西玩,我以为她要去北海呢,结果她们却直奔涠洲岛。
我以前误以为涠洲岛是一个弹丸之地,从月球上俯瞰,它真是孤悬在北部湾海中,除了姑苏岛比它大一些,周围海域就没有比它更大的岛屿了,实际上涠洲岛并不小,至少比梵蒂冈大几十倍吧,闻名遐迩的澳门也只比它大30%左右(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二岛组成,陆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北海涠洲岛位于北部湾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历来是海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现在小岛上依然有驻军部队,我在岛屿上穿梭时,总能看到隐蔽在丛林中的装甲车,雷达则随处可见。
广西涠洲岛不但有瑰丽的火山岩地貌、海蚀景观,还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最年轻火山岛”等美誉,更有满岛古村落里罕见的珊瑚石民居,别有美好风韵。
涠洲岛远离了大型陆地,也远离了流行病毒,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岛屿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涠洲岛有一条环岛公路,驾车行驶一圈大概就50分钟左右,电动车开到40码左右也可以40分钟左右绕岛转一圈。
年轻人上岛就直接租电动车出行,租车的价格是一天50到60元不等,行驶前要检查刹车和调档等是否正常,岛屿有些路段很陡峭,有连续陡峭的高坡要爬行,技术不好的人,或者要搭载情侣拍档的驾驶者,就最好在遇到陡坡时下车推行,比如从环岛路到南湾地区就有一处急弯陡坡路段,破旧的电动车在此爬坡时容易烧坏电动车的线路。
老年同志或身体状况不好的人可以包车,请司机驾驶,多是那种打高尔夫球驾驶的敞篷车,一部车可以坐2到7人左右,据说一天的价格是150元,走五个左右的经典景点。
从北海国际客运码头到涠洲岛只能坐轮船,且目前都被一家旅游公司垄断,甚至整个涠洲岛(除军基)都打包出租给了一家寡人旅游公司运营,对此当地村民不待见这些旅游公司。乘船上岛要通过官方渠道购船票,市场价是150元每人,往返300元,淡季一天只有早晚两班船,建议提前预订,手机打开微信搜索涠洲岛船票就能找到正规渠道购票。
涠洲岛上机动车极少,没有很多大型卡车,岛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电动摩托车和电动高尔夫球车,偶尔能看到一些烧化石燃料的轿车,岛屿上能源稀缺,
我记得它是依赖天然气发电的,北海涠洲某大型供电公司已经成功引入新某奥燃气公司发电机组,加上目前正在运行的中海油涠洲终端发电厂,涠洲电网实现十千伏双电源点接入。
四年前,每逢暑假旅游旺季以来,涠洲岛游客人数已大大超过往年同期人数,达到近年历史最高峰,岛上用电负荷不断增长,村民叫苦不迭,仅靠中海油涠洲终端发电厂提供的最大12000千瓦供电负荷已经不能满足岛上用电需求。该公司紧急启动新增电源接入工作,在对10千伏913油好线中石化码头支线进行改造的同时,积极与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新某奥燃气公司进行协商,与新某奥燃气达成新增发电机组接入涠洲电网提供最大2500千瓦供电负荷的协议,助力涠洲电网平稳度过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期。
近年我又听说广西定位将涠洲岛建成广西第一个海底电缆供电的样板,并开展了海底电缆联网工程方案前期研究及现场踏勘工作,力争尽快完成大陆与涠洲岛、涠洲岛与斜阳岛联网工程的方案研究和项目前期工作并启动建设,到2021年全面解决涠洲岛电力供应问题。
之前我们提火山岛时,总以为北部湾只有一个涠洲岛,实际上我在岛屿上眺望时,就发现它旁边还有一个小岛,只是平常没有什么游客前往,它就是神秘的斜阳岛,别称小蓬莱、蛇羊、蛇洋,广西北海市海城区境内岛屿,位于北海市东南约54千米、涠洲岛东南约13.8千米处。海岛平面投影呈盾牌形,西北一东南走向,最长约2.01千米,最宽约1.35米,面积为1.827平方千米,岸线长5.981千米。
斜阳岛由火山喷发堆积形成。晋朝以前,斜阳岛与涠洲岛同属合浦郡。1994年12月,变更为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斜阳村委会。有羊咩岭、羊咩洞、逍遥台、天涯路、仙人秘洞等景点。周边有东部湾、担水湾、灶门湾、婆湾深水湾等港湾,并建有灶门港和婆湾港2个小型码头。
斜阳岛远离大陆,不可能从大陆引取水源,地表水主要来源是降水。斜阳岛在明末清初已有人烟,最初是胥民漂流至此暂时栖止,继而有采薪、采药者到来搭寮而居;清乾隆年间,居留在岛上的“寮民”已经为数不少。后因海禁被迫内迁,但仍有少数人居留岛上。咸丰末年,岛禁重开,有从遂溪等地迁来的客民定居。法国天主教亦在该岛设立教堂,由此可见当时居民为数不少。
涠洲岛的供水情况比斜阳岛要好一些,岛屿中部还有一个水库了,而且居民还可以开采地下水,但这个不能过度开发,涠洲岛实际上还有地表径流水源,但太阳的蒸发也快,还有一些流入大海,浪费掉了。
涠洲岛地处海岛远离市区,长期以来,淡水资源相对缺乏,严重影响岛上居民生活和旅游高速发展。现在涠洲岛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供水问题仍是制约海岛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地兴建涠洲供水工程,可有效解决涠洲岛快速发展而水源不足以及供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不断满足全岛广大居民及游客用水需求,保障用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岛上供水民生大问题,同时,对推进涠洲岛旅游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涠洲岛年平均气温只有二十三摄氏度,终年无霜,温暖的冬季吸引的不仅是成群的候鸟,还有很多懂得养生,来南方过冬的东北候鸟朋友们。温暖的气候给涠洲岛带来了丰富的候鸟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候鸟之岛。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候鸟之岛,候鸟旅居该如何选择住宿呢?在冬天的涠洲岛,绝大多数候鸟朋友们会选择涠洲岛独特的珊瑚石民居。同样受候鸟朋友青睐的还有各种系列的精品民宿,有些民宿位于岛上风光秀美的后背塘村,乡村安静祥和,不远处便可触碰细腻的沙滩,观海品茶沐浴清风,洗去一身的风尘仆仆。
这是枕在海岛养生文化上的院子,拥有“渔”、“樵”、“耕”、“读”几个独立小院。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涠洲岛古村落里,游客居住在一处独立庭院内,树影婆娑,慢下脚步,享受闲逸的静谧时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修身养性,适合放松身心。
涠洲岛的民宿发展得极为完善,甚至遥遥领先于广东的民宿水准,我们落脚的地方是花筑旗下的民宿,吉林的老板给我们免费连升三级住进了吊床房,有鱼缸和无敌游泳池景(暂时看不到海,但民宿后面就是古村)。
我们酒店旁边是维也纳三好酒店,刚巧住了一群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到涠洲岛写生集训,我每天都能遇到他们在外面写生。
在涠洲岛岛心伊甸园相思湖畔,在涠洲岛特色的古村落圩仔村内,我遇到过一些别具一格的珊瑚石民居,一些民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珊瑚石民居的原貌,少改造,精改造,独立庭院、餐厅、泳池,配套设施齐全,让候鸟朋友们入住体验更加舒适。
涠洲先民们采用海边的珊瑚石作为建筑原料,一段段一节节叠砌起来,建成珊瑚石民居。它冬暖夏凉,透气吸潮,像老渔夫,向我们讲述着海的故事。
来涠洲岛的游客还是以东北人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四川重庆和云贵地区的游客,广东和福建的游客并不多,因为广东人也不稀罕吧,那边大把海岛。
来到涠洲岛上,那深藏在绿荫碧树丛中、用珊瑚石建造的古村落,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心。在这里的村落,用珊瑚石建造的房屋随处可见:有古朴凝重的歇山式屋顶民居;有独具型制的坡顶楼房;就连村里的柴房牛栏,路边的猪圈厕所,这些建筑物的砌墙材料,也是珊瑚石。
这些由珊瑚石建造的房屋分布在岛上的各处地方,聚成大小村落,形成了建筑特色鲜明的村落景观,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民俗特征,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涠洲岛人民创业安居的历史见证,更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古老的渔村,斑驳的珊瑚石民居,还有种满木菠萝树的特色农家小院,大片的香蕉树林,一路走来我就能感受那份质朴的气息,感受独属于涠洲岛的特色。
在晶莹的海水覆盖着的海底,珊瑚是美得令人惊叹的事物,它是海底的精灵,耀眼夺目,繁花似锦,五彩缤纷。而当它渐渐变成石头后,就被勤劳聪明的涠洲岛民用来做为建筑材料,在涠洲岛建成自己的家园。涠洲岛的各个村落,处处可见珊瑚石建成的老石屋。
当年人们来到这个荒岛,披荆斩棘开始了孤岛的拓荒史,他们采来岛上的火山石和珊瑚石划切成厚度在22至25厘米之间,做成方方正正的珊瑚石砖,火山石呈沉重褐色,多用于打地基,珊瑚石白而轻以砌墙为主。
有些新村里的珊瑚房,最长的有70年,短的也有30年。曾经在海水中贪婪地过滤水流,筛选食物的珊瑚,在变成珊瑚礁时,就已经握紧了拳头不再张合。现在看来这种以两种不同颜色石材建造起来的石屋,倒是给人以古朴、大气的感觉。青苔和雨水,改变了珊瑚屋的面貌。如今,珊瑚石已被列为保护资源不许再挖。若把石屋表层敲掉,屋舍仍可焕然一新,这些水下的精灵换一种方式继续保护着这里的渔民。
目前,岛上的珊瑚石房屋成片保存最完整的村落是老张公村。老张公村位于涠洲岛北港,这是一座客家村。据村里的老人陈述,村里的居民已经是第七代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他们的祖辈在清代嘉庆年间就已经来到岛上居住,是清王朝解除禁海令后迁移入岛的。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涠洲岛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岛的最高海拔79米。岛内景区包括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
客家文化在涠洲岛上不断迸发新的火花,装点了这个北部湾上的“宝石”。据1986年版《北海市地名志》:涠洲岛汉时属合浦郡,唐初属雷州椹川巡检司,宋、元两代因沿未变,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建涠洲巡检司,在遂溪县‘第八都博里村海岛中’,即涠洲岛,明初仍属协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巡司迁往雷州遂溪的蚕村,司海防和监守珠池之责,万历六年(公元 1578年)从雷州移民于岛上垦耕。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游击署移驻廉州合浦县永安所。
此后,涠洲处于雷、廉两府的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之下。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公元1692--1806年),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但仍有少数‘寮民’居留,军事管制由雷州徐闻县的海安营游击和廉州合浦县的龙门协分管,每年分上下二班轮流巡防。咸丰末年(公元1860年),有内地人400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来岛定居。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官府鉴于岛上民居已成事实,便重开岛禁,移雷廉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至此,荒置百数十年的海岛,田庐重兴。是时法国天主教势力乘机染指该岛设教堂于盛塘村,后又在城仔及斜阳岛各建一座,广纳教徒,是为钦谦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盛塘教堂是哥特式建筑,至今犹存。
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2020年12月16日,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涠洲岛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建涠洲巡检司,在遂溪县“第八都博里村海岛中”,即涠洲岛。因为在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对海盗的清剿,曾在涠洲岛上实行了封岛措施,“每有前往搭藔居住者”,“饬地方官、逐一递回原籍。草藔概行烧毁。勿使窝留。”(《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由此推算,老张公村起码已有200年的历史,与史籍记载的基本相符。
涠洲被封禁百余年,它是如何从荒岛贼穴变成最美海岛呢?
清代初年,为切断台海湾郑氏兄弟群与我陆的联系,清廷厉行海禁,濒海居民一律内迁15到25公里,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迁界令”,实行沿海移民。
康熙元年(1662)清廷勒令广东沿海的钦州、合浦等二十四州县的居民内延25公里,并令所有附近海岛洲港(澳门除外)皆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乱基本平定,海上郑氏群雄败局已定,“迁界令” 开始松懈,进入尾声,大陆方才有移民偷渡至涠洲岛,建立了坡塘、上横路山、下横路山和水湖口4个村落,与城仔距离都不超过1.5公里,并且后来都划入了城仔村管辖。这是移民迁入的第一阶段。
嘉庆十一年(1806),张保仔和郑一嫂等反大清船民武装以涠洲岛为一踞点,清廷再饬岛民内迁,并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立碑封禁,并常派兵船来往搜查。在封禁的百余年期间,涠洲基本处于荒置状态,移民进程被迫中断,但其中不乏偷渡入岛的移民建村,如邹屋、丘屋、斑鸠冲等。
咸丰四年(1854) ,广东、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发生土著与客家的宗族大械斗,有小姓李、陈、阮、戴、黄、钟、江、邓等部分逃到涠洲,此后涠洲人口大增。
涠洲岛所在北部湾海域自古盛产珍珠,岛上常住人口大约1.8万,世居者姓氏超过90多个,构成了迥然不同于农村宗族聚居的异姓聚居现象。岛上最早的“岛民”是来自福建的客家人,至今客家话仍是岛上通用的方言之一。岛屿土地肥沃,淡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香蕉、甘蔗、花生和热带水果等作物生长。
清康熙元年至嘉庆11年(1692年-1806年)涠洲居民三度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清代曾在这里设立“海禁”,颁令“永不开放”,但仍陆续有人在此扎根。同治六年(1867年)才重开岛禁,移雷州、廉州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
咸丰末年(1860)有内地人 400 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来岛定居。民国《钦县志·民族志》记载:“客家一系,陆续迁来者,因难缕述,光绪初,有恩平、开平人,互相械斗,政府出诏令其大量来钦,如黄、戴、古、张除各姓,称为客籍。”而“在北部湾海中的涠洲岛,现有常住居民1.8万人,80%为客家人,是清末土客械斗时迁移至岛上的,现岛内流行多种方言。”
1863-1865年,是两广以及福建客家移民大量迁徙入岛的时期,先来者建村集中在今东南的百代寮、西北的后背塘和东北的盛塘南面一带,后来者除一部分选择在原有村落附近建村,其余则如墨渍一般向岛的东北、正北、西北、西南4个方位分散开来。大量客家人口的迁入稳定了涠洲岛的客家文化体系,客家人成为岛上的主体族群,客家文化也成为涠洲岛的主导文化,客家方言扩散力度自然不断加大,原先如墨渍式扩散的语言据点相联成面,覆盖了广大地区,成为今天的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同治六年(1867),清政府为增加税收,加上法籍神甫与清粤督张树清合奏清廷重开涠洲禁,移雷州、廉州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同年,法国错士神父带领1000多名因宗族械斗流离失所的广东客家人上岛定居,落脚于今盛塘和城仔村,随后在盛塘、城仔和斜阳岛各建教堂一座。自此,涠洲岛稍具规模的聚落街庄得以逐渐形成,最终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天主教文化开始在岛上传播、扩散。
涠洲岛移民逐渐合法化,岛上的设官建制也正式被提上政治议程。在光绪20年(1894)前后,涠洲岛正式划归廉州府合浦县管辖,并移驻县丞和永安司巡检。
光绪28年五月,两广总督陶模另设“涠洲墩司巡检”隶合浦县, 同时“龙门师船 常派一艘驻泊,以资教训”,标志着涠洲岛全面开禁,真正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清末涠洲岛开禁极大推动了周边渔捞业的复兴,每年九月至十二月,渔船到此捕鱼者伴随着客民的迁徙和涠洲开禁,非常热闹。
更意味深长的影响还在于钟楼、修道院、学堂和育婴堂等设施在内的天主教会建筑群陆续在岛上营建起来,其中就包括了我们至今仍可在客家人聚居的盛塘村看到的一座占地愈百平方米、 高二十四米的哥特式教堂,以及城仔村规模较小的圣母堂。 由此发展出有别于以渔民为主体的三婆(妈祖)信仰的新的文化识意形态。
也许都是由外地迁移定居的缘故,涠洲岛民风淳朴,各姓岛民和睦相处。岛上极少发生偷盗、抢劫、打架等治安案件,在一些农村中常见的因山林、水利、坟地而发生的宗族纠纷,愈加少有。
光绪十年(1884)俞功懋任官合浦县时指出,岛上“近来村基重辟,寓客四五千人都入教也”,但相比之下大陆上的合浦北海虽“居有洋人” ,尚且处在 “觊觎传教”之中。从整个沿北部湾区域来看,清末涠洲岛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岛上的天主教会还辖有钦州、防城、灵山、合浦和北 海等两广地区的天主教堂,客观上“扮演了外来文化在进入大陆之前一个中转站的角色”。正是如此,促成了涠洲岛上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渔民村庄与客家聚落混融共处的独特的历史遗存和社会文化结构。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275:涠洲岛珊瑚石建筑群;初到岛屿时,我误以为当地的农村建筑是使用火山石修建的,但仔细触摸外墙时,发现它们是就地取材使用的珊瑚石。我在海边还能拾到一些坚硬的珊瑚石,珊瑚既非植物也非矿物,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微生物(珊瑚虫)的产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珍珠外层的成分相同。在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情况下,珊瑚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
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体态玲珑,色彩高雅的腔肠动物,名曰珊瑚虫。珊瑚虫它能分泌出红、白等色的石灰质骨骼,并群集相互粘在一起呈树枝状,即人们所说的珊瑚石,这些石头有些呈现的是绿色,但大部分都是白色,像人的脑部组织,通常人们以为珊瑚是一种海底植物,这是误解。珊瑚硬度为3.5,较软,但相当坚韧,可以轻松地用小刀或锉刀或在车床上旋转加工。未加工的珊瑚原料是暗淡光泽的,抛光后几乎是玻璃光泽的。
涠洲岛的民居已有上百年历史,那时候岛上物资匮乏,建筑都是使用珊瑚石来砌建的。岛上始建于19世纪的天主教堂,就是珊瑚石建筑的典型代表。清朝的时候当地的珊瑚石是没禁止开挖的,因为以前该岛跟北海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没有运火砖过去,这种珊瑚石是海底珊瑚骨与泥沙沉积多年结块而成,后来拱出水面形成一个岛屿,这种珊瑚石就来到了岛的表面,以前有人专门打珊瑚石出售,10块钱一块珊瑚石,大概是60X40X20立方厘米,用于建房子。
我在涠洲岛见过很多珊瑚石建筑群,有猪圈,院子外面的矮墙,民居等,在以前这个建筑材料真不值钱,但现在当地搞旅游开发之后,投机倒把的人看到了商机。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914:步涌蚝壳墙江氏大宗祠,物以稀为贵,以前稀松平常的建筑材料,一旦没有人再使用,那它就稀缺了,价格就贵了,比如说蚝壳修建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