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喜欢把负面情绪带给别人的人,因此面对旁人,我每天都是喜笑颜开的,大家也以为我过得很开心。可是人总是会有压力,在来到英国留学以后,我面对的压力比在国内读书大了许多。因为这里和国内差异巨大的学习模式,以及语言能力上的差距,让自己学起来倍感吃力,学业也在风雨飘摇之中。
这是MIKA找到我以后说出的心路历程。刚来到英国留学的MIKA开始觉得新鲜好奇,平时没有课经常会和中国同学一起去DOWNTOWN吃饭看电影逛街,她最喜欢看一些特效比较多的动作电影,经常给同学安利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这些大IP。一开始还沉浸在各种娱乐活动的享受中,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大一的课程已经挂了三门,学校通知自己要重读一年大一。MIKA不得不对学业引起重视,就这样大一自己成功留级了一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懒惰、爱拖延的毛病再次犯了,这次算是大二期末,由于没有好好准备考试,这次考试下来自己感觉十分糟糕,多门考试都会有挂科的可能。后面考试成绩出来,自己果然挂科四门,由于均分过低,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直接被学校通知WITHDRAW三年。
MIKA心态崩溃了,由于自己没有办法给父母说,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如果继续等下去,读本科的时间就太长了,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毅力撑得住。
可能是国内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贯的“严格要求”,导致中国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到国外去比较轻松”的幻觉。其实无论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都不轻松。体制内学校的特点除了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痼疾外,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有些大包大揽。
在英国课堂,无论中学还是大学,任课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学生可以针对教学方法当面向老师提意见,或反映给校方、给老师差评,但诸如学生睡觉、学生不提问题这类事,老师是没有义务和责任批评教育的。
在英国人看来,学生努力学习是“标配”、应该做到的,不需要特别强调,也不需要额外花时间管理。在英式体制下,学生同样会有升学、毕业的压力,甚至很累,但主动权完全在学生一边。这样一来,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逐步寻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早地完成自我时间管理。这恰恰是中国体制内教育多年来没能完成的最重要使命!
其实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留学之路,许多人会感慨自己掉进了留学的坑里。这其实是同学们对留学不了解导致的,许多人认为英国大学实行申请制,更容易进入好学校,拿到OFFER以后就万事大吉了,但是事实上在国外大学每一天都必须很努力,否则就会面临无法毕业。在国外留学不能毕业,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转学或直接申请硕士来解决。首先转学确实是一种解决办法,能够转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业,不过由于转学会涉及转学分,因此通常会从低年级重新慢慢读起,而且学校不是很好。
另外站在我的角度来说,更建议选择直接申请硕士,因为读出来是硕士的学历,并且节约了时间,而且比转学更容易实现,不需要太漫长的时间。在硕士解决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