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从洛阳到函谷关 从老君山到清源山 追寻玄奥又逍遥的老子

从洛阳到函谷关 从老君山到清源山 追寻玄奥又逍遥的老子

时间:2024-08-02 13:30:34

“老子”这个词很有意思,读音稍一变化,涵义就全然不同了。

当你把“子”读了轻声,念“老子”为LǍO ZI,那涵义就是“爹”。“爹”是尊称,当爹的人,在儿子面前就很骄傲很有尊严很有威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教育和教训起儿子来是一套一套的。由此还引申出来另一种涵义,特指骄傲者的自称或者盛气凌人的霸道,比如说“老子今天有喜事,请大家都来凑个热闹”,或者说“老子今天就这么着了,看你能怎么样!”

当你把“子”读了原本的三声,念“老子”为LǍO ZǏ,其涵义就是一个人,特指春秋末年的老聃,即中国道家学说的鼻祖李耳。这里的“子”,是古人对师长或德高望重之学问大家的尊称,除了老子,中国历史上还有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在这些古代的先贤圣哲之中,老子是最神秘又最玄奥的一位。孔子被称为圣人,而老子则是孔子非常敬仰的一面之师。

一九八〇年代初,我在洛阳一高读书,星期天的时候,偶尔会到一公里外的东关大街去散散心,那里路南有一家瀍河电影院,电影院面对的路北有一个书刊地摊儿,可以坐在摊主的小凳子上,花几分钱读一会儿诸如《大众电影》《八小时以外》《小说月报》《故事会》等休闲读物,调节一下紧绷的学习神经。

书摊儿的背后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写着几个字: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石碑四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被风刮日晒得灰头土脸,罩着一身不甚清晰毫不起眼的沧桑。问摊主那石碑后面有什么故事,倚靠着石碑晒太阳的摊主懒洋洋地摇摇头,说不知道。回去问了家父,家父说那个地方是孔子入周问礼处,问的对象是老子,问的内容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具体的情节也不甚了了。因为这些内容无关考试,慢慢地,当初的好奇就被我淡忘了。

多年多年之后,读书的时候,偶然发现文中引用了一段《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话: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是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回到鲁国之后,对弟子们发的一番感慨,意思是说:天上飞的是鸟,水里游的是鱼,地上跑的是兽,它们的习性我都知道,而且知道怎么能抓住它们。至于会腾云驾雾飞上青天的龙,我却不知道什么样。直到我见到了老子,才明白他就是像龙一样的人。

在孔圣人的心目中,老子竟是像华夏图腾龙一样的人物。老子的形象何其伟大何其神圣啊!

儒家弟子们辑录编纂的《论语•里仁》篇里,记录有孔子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道是否也和这次两人会面所受的启发有关。

那么,孔子向老子问礼之时,老子到底对孔子说了些什么?能让孔圣人犹如醍醐灌顶水银泻地一般七窍皆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史书记载,孔子是鲁国的大学者,但鲁国相比于周王国来说,毕竟是由周王分封偏于一隅的诸侯国。孔子一直的心愿就是要到周王所在的都城洛阳,到王朝的文化及礼乐之中心,去开大眼界,去见大世面,去“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案庙朝之度”,去考察“礼乐之源”,去感受“道德之归”。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终于获得了鲁昭公特批的一车二马并一个御夫,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到了周王城洛阳,叩开了久仰的大学问家老聃的馆舍。当时的老子担任着周天子的“守藏室之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守着汗牛充栋的典藏图书终日研读,可谓满腹经纶。入周王城游学,问礼请教于老子,孔子正得其所。

二人促膝长谈之中,老子对孔子所说最重要的一段话,《史记》是这样记的: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翻译一下就是:你所要问的那些人和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只留下他们说过的话。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候就像蓬草一样随风而去。我听说,有钱的商贾都藏而不露,好像一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外表看起来却像是又愚又笨。去掉你的骄气和想入非非以及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妄想吧,那些都是对你没有什么好处的。我要对你说的,仅此而已。

读完之后,你也许要问:“请教多时,就问来这些?”在我辈今人看来,老子就凭这几句无关痛痒的大白话,就能让孔圣人一揖到底甘拜人师了吗?可古人的笔墨,就是惜字如金,况且其间还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简牍断层,史太公在《史记》里告诉我们的,也仅此而已。我想,两位圣贤相揖落座之后,定然要谈天论地,但他们之间灵犀相通的切磋琢磨,只能靠我们闭目想象了。

洛阳东关大街“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的石碑,记述的正是这件中国历史上两位圣人同框的大事。石碑通高3.056米,宽0.92米,于清雍正五年由河南府尹张汉书丹、洛阳县令郭朝鼎刻立。如今,这块石碑已被重修的碑楼保护了起来,2008年6月,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保护文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孔子对老子备加尊敬和推崇,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追随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是启发受用之后,更加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两人洛阳依依惜别之时,周王朝已现礼崩乐坏的苗头。各奔东西之际,两人的人生哲学和治世思想也走向了截然相反的路途。

孔子向东返回鲁国,不断丰富创新而建立的儒家学说,倡导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规劝诸侯国各自为私的公侯们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号召天下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主动投身到推进和改造社会的变革之中,共同建设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了这一理想,花甲之年的孔子身体力行,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多年,不懈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体系,即使被陈国国君派人围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于凄风冷雨中忍饥挨饿,惶惶如丧家之犬,依然击缶起舞,抚琴而歌,乐然于胸,达观于世,初心不改。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心灰意冷的老子决意弃官归隐,骑一头青牛向西而行,寻一处世人罕至的地方避世养心。当这位银须鹤发的耄耋老者行近函谷关时,周身生发出团团紫气和万道霞光。正站在关楼上四下瞭望的函谷关令尹喜看着一团祥瑞徐徐东来,不禁喜上眉梢,赶忙下令关吏清扫街道,大开关门,夹道欢迎这异象异人。得知来者原是久仰大名的老聃,却无通关文牒,尹喜并无多加为难,只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您老人家将要隐居山野了,要想从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走过去,可以,但必须得写一本书留下来。

写文章,对于一个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来说,太简单不过了。只是几日小住,洋洋洒洒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便在老子的笔下一气呵成。两千多年来,这薄薄几页纸的《道德经》始终都是蜚声中外的典藏瑰宝。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经典名著,研究老子思想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欧洲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

至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哲学、科学、养生等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不是敝文所能论述,也不敢在此贻笑大方。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则须知道,《道德经》历经世代而不朽,亦被称为《道德真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于一个不得要领的门外汉来说,《道德经》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主旨,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律之美,妙不可言,足可令人载歌载舞,足以令人沉浸其中,但真要清晰明白地领会其中的要义,又可谓玄之又玄,手足无措得不知如何去开启那妙之又妙的众妙之门,大有“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的茫然之感。怪不得太史公司马迁不无感慨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朴素无华的辩证法竟藏而不露神秘飘逸得如此玄妙深奥。

好在,《道德经》中还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天长地久,无限生机”“上善若水”“少私寡欲”等这些明了易懂的格言警句,已成为中国人日常修身养性的做人守则。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说:“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常言道:文如其人。老子的哲学思想既如此通俗易懂,又如此玄妙深奥,也正如老子其人既根深蒂固赫然而立,又空灵缥缈潇洒逍遥,虚实交汇叠加的超越之间,方能显现出其立体形象的神武和睿智。

所有的史籍都指证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却都说其生卒年月不详,更没有一篇能说清楚他退隐之后身在何处魂归何方,只留下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大德、大用。差强人意的说法是,他辞别尹喜的函谷关后,依然我行我素,笃信“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青牛西去,紫气东来,痴心执拗地躲进老君山,炼丹修仙而成太上老君。

著名的老君山,中国有好几处,河南洛阳、云南丽江、甘肃武山都有,仅仅四川省就有成都新津、绵阳江油、宜宾屏山三处,不著名却标榜自己是老君炼丹所在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地方的共通之处,莫不是山清水秀,竹密林幽,峰回路转,静谧安详,老君栖身炼丹的洞府仙庐,香客躬身膜拜的道源祖庭,无不屹立于峥嵘嶙峋的悬崖峭壁,无不烘托出太上老君气定神闲的仙风道骨。

在河南洛阳的栾川,凌晨时分,我曾攀登上八百里伏牛山的制高点老君山金顶,观云海,迎日出,沐清风,饮朝露,极目环顾,心旷神怡,在幻想老子得道成仙的那一刹间,心绪不禁飘飘摇摇,仿佛就有了老君附体的神采,仿佛又借助了祥云神力飞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

走进泉州城北的清源山,只见太上老君静对山门,悠然端坐,稳如泰山。泉州人说,老君山只是老子炼丹修身的归隐之地,清源山才是老君得道成仙的安魂之所。

这是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的老子石像,成像于宋代,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了它的来历:“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告诉来者,那巨石不是固化的石头,而是老君真身的浑然天成,只是被人稍稍修饰了一下,石像绝非天外来客,绝对是老君的魂灵云游至此,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化石为身,落地生根,福佑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

有人考证,清源山的这尊老子石像,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人送尊号“老子天下第一”。

从洛阳到函谷关,从老君山到清源山,老子就是这么神秘,就是这么神圣,就是这么真实又飘逸,就是这么玄奥又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