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实验中学推荐生选拔素质面试,一道关于 “西红柿炒鸡蛋”的题目让不少考生印象深刻:“请同学们扎好围裙走入厨房,为你的家人做一道美味可口、充满亲情的‘西红柿炒鸡蛋’吧。”
要求简要描述制作过程,并分析可能涉及的至少5种化学物质和至少1种化学反应。
面试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这道看似“简单接地气”的题目,其实设计非常巧妙。
多名考生表示并不会做菜,这道看似“接地气”的题目,其实挺难。
我从来没有独立做过西红柿炒蛋,实在写不出这道菜的步骤,所以只好放弃了。
当然,也有押到“题”的幸运考生:平常在家里经常自己做饭,做的最多的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
但是,这道题不但要求会动手劳动,还要会分析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这又让不少孩子们望而却步了。
我觉得学校出的这道题接地气又巧妙,但我搞不太清楚这道菜的化学原理。
不少网友也跟着蒙了,“西红柿炒蛋”啥化学反应不知道,就知道配大米饭好吃……
事实上,这道看似有点“奇葩”的考题,正是今年推荐生考试中最具特殊意义的考题之一。
因为既需要考生会做“西红柿炒鸡蛋”,也需要考生能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一边是有动手劳动的经验,一边是掌握化学原理的知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解答不出来。
这也反映了当下的义务教育更加注重同学的劳动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
很多时候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习得的知识比在教室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习得的知识要更加印象深刻。
比如,化学课本讲解了“西红柿炒鸡蛋”会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什么现象,是什么原理。
如果让同学“死记硬背”,其实也能背下来,但效果大打折扣。
而亲自动手去做“西红柿炒鸡蛋”,会发现问题,观得现象,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相当于做一次“化学实验”的同时又掌握了一项生活基本技能。
在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会制作2-3道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就是其中之一。
“化学源自生产生活,又为生产生活服务,认识化学,并通过化学改造物质,利用物质为人类造福是化学的核心。”
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范海沛表示,考试不拘泥于教材,考查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学校的育人方向。
首先,增添劳动课程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国家大力推进的“双减”政策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也让学校体育、劳动教育的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课程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等与家庭相关的内容,家长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劳动课程标准》有65处提到“家庭”、38处提到“家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这是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
本来少年成名,但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学校劝退,硕士都未毕业。学习生活技能,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其实,“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考题,也在释放一个信号:
在今年秋季将劳动教育课程单独设课后,会有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考题涉及“劳动教育”。
所以,不管是为了学习还是生活的目的,都不能把“劳动教育”不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