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大门真心不大,原以为没有多少历史遗存供我们凭吊,毕竟救生会也不是镇江独此一份。没想到走进去才发现其实地方还挺大,而镇江救生会的影响曾经还是很大的。
镇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江上义渡和救生的城市,会址至今仍然保存得很完好,时间之早,影响之大,保存之好,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仅有的。现在的救生会遗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来在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如今江岸线已经北移,救生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曾经的历史却仍然被今人铭记。
走进去是一段不算太长的走廊,旁边有座八角亭,亭中有石桌石凳,还有三位官员一坐二立,大概是在商办什么公事。
从亭子里看出去,虽说不能把整个西津渡一览无余,但这个视角还是能看到周围屋舍俨然,大大方方的灰色和砖红色,边缘部分的树木也长得密密挨挨。
救捞馆又称水难救助馆,走进去就是一幅影像,不过这可能是比较现代的救涝方式了,因为出现了直升机。走进展馆一看,果然是新中国以后成立的救涝组织。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救涝的宗旨是“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清洁。”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重要使命。
馆内除了图文资料,还有海上航行船只的模型。感觉这个馆的设立,只是为了丰富博物馆的内容,其实和西津渡的关系不大。毕竟西津渡的渡口是在长江岸线,况且早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西津渡已经离长江有段距离了。
院子里有一艘红色的搜救船,下面用灰白色做成了波浪的造型,船头还有一面锣鼓,舱门很小,显然这是经过了同比例缩小的。
这里才是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的正馆,二层楼建筑,面阔五间,黑瓦红墙,整个建筑都显得很古雅庄重。
博物馆以救生会成立的时间为主线,用展板、文史资料、复制实物、模型、幻影成像、多媒体等手段,着重介绍了起于南宋乾道年间官办义渡救生至清朝民办官助救生,直到民国兴办轮船为止,历时七百五十八年的历史。共分为“救生始源”“断办救生”“民办公助”“江船义渡”“天下红船”等几个部分,
清朝“京江画派”画家周镐还根据江上救生的义举创作了《江上救生》图,旁边还有《扬子江救生船歌》,还有历代画家关于救生组织的画作,历代文人关于救生组织的记载等等。当时没有照片,自然无法记录当时救助的实况。
隋唐以前,长江在西津渡的江面宽达四十多里,当时渡江用小船渡载,每遇风浪,常有沉船亡人的惨剧发生。因此,孟浩然有“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守在西津渡设立了救生组织,建造五条大船,桅杆上挂“利、涉、大、川、吉”旗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当时没有瞭望台,发现江中沉船事件,船员立即敲锣报警,在狂风骤雨中,红船冲过巨浪,向落水者靠拢进行救助。当然,以古时候的救助条件,还是有过往旅客不幸遇难。水火无情人有情,救生会组织的设立,毕竟让大多数旅客幸免遇难,幸存者都很感谢救生会。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二年,京口蒋元鼐等十五人各自捐款,在观音阁成立救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