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一个朋友那里听到石塘的名字,在浙江省我唯一没有去过的城市—台州温岭。有些奇妙的感觉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比如,我对石塘素未谋面就莫名的好感。
我的期待在疫情肆虐的春节得以如愿。在第13个没有回家的春节,在爷爷奶奶大人仙逝后的第一个无家可归的春节,在我的思念和孤独无处安放的新年里,我去了石塘。
上海至温岭,高铁大约3个多小时;温岭站至石塘约50公里,顺风车55元左右,车程1小时;温岭公交232路可以直达,但班次间隔时间长,车程接近2小时;石塘镇依山傍海,早先相对闭塞,石屋临路而建,道路狭窄,旅游开发较晚,因此节假日自驾容易交通阻塞,建议各点之前直接网约车,近距离的可以徒步前往;
♕ 天气 浙东南沿海并没有冬天的寒冷,没有风的时候,阳光柔和,感觉很舒适。而石塘的七月中旬,潮湿炎热,直至夜晚暑气才渐渐消散;
♕ 其它 海边容易晒伤,一定要注意防晒;石塘海边蚊子很少,虽然是招蚊体质,几乎没有被咬;夏季虽热,海鲜、冰啤酒、冷饮不可同食;淡旺季非常明显,来石塘度假,民宿需要尽早预定; 石塘·你好年初二早上的高铁,需要取车,所以乘到台州站。到达已是中午,去椒江万达吃了午饭,选了送给阿婆的节礼,然后自驾前往石塘。
春节的浙东南沿海十几二十度,气温适宜,白天风和日丽,夜晚有些寒凉。平妈的家依山临海而建,远远望见房子“瘦瘦”的,有两层阳台直面大海。这里原来叫车关村,因为有了金沙滩景区,现在已经更名金沙村了。沿石头铺就的台阶走上去,低矮的石头栅栏墙围起十平见方的小院落,石头砌成的花坛,里面种了一棵冬青和一株山茶。
石塘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这里盛产优质石材,先民们采石建造石屋,铺就石街,修建石亭,也凿成实用的石制家具,形成了千百年来石塘独特的石文化。
现在的石塘镇是由原来的石塘、钓浜、箬山组成。三镇各有特色,石塘是民宿的主要聚集地,可以体验到各种当地特色的小吃,景点主要有千年曙光碑、对戒广场和金沙滩;钓浜最大的特色是依山面海、沙质细软的侗下沙滩;而箬山是网红景点七彩小箬岛的所在地,以陈和隆故居为主的石屋建筑群,以及特色民风民俗的起源地。
放下行李,稍事休息,徒步七八分钟就到了金沙滩。已是傍晚海水退潮,冬天的金沙滩像是被遗忘的角落,一个人也没有,天色渐暗,海风寒凉,于是拍了两张照片便悻然离开。
这一年,见过尘埃,路过星辰。 我曾,因为陌生人莫名的侮辱崩溃在人群擦肩接踵的喧闹街头,我曾,在飞驰的高铁上转过头倚门失声痛哭,也曾,拼命踩单车,眼泪横飞,骤然如暴雨。 也不就是这样了,被命运眷顾一帆风顺并不值得炫耀,被生活奇袭还能好好活在当打之年,且算我配得上生活的历炼。 是的,我还能扛得起生命之重,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努力向阳而生,我想说,真好。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海阔山遥,人生海海,各有决择,我曾伴你走过一程,已是荣幸。若终将一别,愿你我跃入人海,依然各有风雨彩虹。
♕ 关于海水的颜色这个季节看不到蔚蓝色的大海,东海的海水主要受到台湾暖流、季风、潮汐的影响,每年的4-10月才会有蓝色的海平面。以7、8月最佳,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湛蓝色的无敌海景,而4-6、9-10月,天气预报关注一下大风,赶在小潮汛前后来海边,基本不会让大家失望。
当然,强劲的西北季风虽然使大陆沿岸的海水变黄,却给这片海域带来了充足养分,所以,每年10月-次年5月,是东海主要的渔汛季节,这个时间来虽然看不到蓝色的海面,却能吃到最最鲜美的东海海鲜。
而半年后又来石塘,重逢金沙滩,凛冬早已散尽,蓝天触手可及,碧海温婉辽阔,星河彻夜长明。不一样的心情,也不一样的风景。
金沙滩今年新打造了网红景点-粉红沙滩,吸引游客拍照打卡。上面4张选自网络图片,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梦幻粉红色满溢的烂漫。这次是入住在三岙里的民宿——金沙云栖。大堂屋顶的观景平台是观赏日落很棒的地方,傍晚时分,滑落的太阳会绽放出一天中最后的灿烂,呈现出最绚丽的晚霞。推荐另外两家也非常不错的民宿:海山生活、栖衡石舍,都是依山临海,可以远眺金沙滩海湾。
沿金沙滩海湾的游步道会经过一座妈祖庙,绕过庙宇环山路上行,大约20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山顶的戒观景平台。这里很适合看日出。疫情的缘故,尽管春节大假,游人很少。晚饭后散步来这里,山路静谧,海风有些凛冽,耳边,海浪汹涌扑打礁石,声音很响。站在山顶,仰望石塘纯净的夜空漫天繁星,夜晚的海港散落点点渔火,心生感叹,生生灯火,明暗无辄。
绕到海利村,从基湖路下来,到上马,再回到车关村小岙里已经九点半了,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岙里,大多已经睡了,只有海浪声如同呼吸一般规律地此起彼伏。刚走了两三个小时,手脚都暖和,回到房间里,尽管有些倦意,还是在阳台呆一会儿。这里是我住过的离海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不足10米就是海边的山崖,月光洒落在海面上,泛着一片微微的金黄。在北方海滨生活过,却是生平第一次枕涛入眠。
石塘虽小,但却有着丰富、融合的历史文化,现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石塘人,另一部分是清朝乾隆年间,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的族群,以松门为界,松门以下尤其在箬山一带的村民大多是来自福建惠安、泉州、厦门、莆田等地的移民后裔。尽管温岭是属于吴语方言台州片,但是石塘一代人们的方言却有着闽南方言的踪迹。历经了600多年的背井离乡,闽南人誓不忘本,时至今日乡音犹在,信仰犹在,他们传承着祖先的特色,从服饰到建筑,从饮食到风俗,都是来自闽南文化的赓续。“信仰”整个石塘镇不过6万多人口,佛、道、基督都有着各自虔诚的信徒。这里的人们信仰鲜明,行走在村落之间,最醒目的是门楣上挂着“以马内列”大红横幅的人家,教堂也频频可见。而顺着另一些村民们敞开的大门看进去,正堂前大多供有佛龛。不论是信仰佛教还是基督信徒,大家都共同信奉妈祖,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妈祖庙,香火都很旺,或大或小而已。基督教是在清朝同治12年(1873年)由英国籍的两个牧师传入温岭的,时至今日,已经有接近150年的历史;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着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信仰,那就是妈祖文化。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是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华人共同的信仰。我曾是山东半岛的导游,最早接触妈祖是在蓬莱阁景区,那里专门有供奉妈祖的大殿-天后宫,因此我对妈祖有所了解。古时,航海技术不发达,船只的抗风险能力很差,很容易遇到海难船毁人亡,于是人们便期望借助神灵保佑平安,沿海一带生活的人们就以通灵神女林默为海神娘娘。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原名叫林默娘,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也生在福建莆田湄洲湾畔的渔家女。女婴自出生至满月,不哭不闹,于是父母为其取名为默,当地人叫她林默娘。相传,她8岁就从师学习,能过目不忘;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5岁时便能治病救人。她聪明勇敢,正直善良,见义勇为。16岁时,林默照井梳妆时,得到一双铜符,自此本领更加高强。她立志终身不嫁,希望能够常年在海上救助遇险船舶,解救危难,扶贫济困。她不但熟习水性,甚至在家里就可以感应到海难的发生,及时前往救助。有一次,她突然感应到父亲和哥哥在海上打渔遇到海难,于是,她元神出窍前往海上救助,不料刚救下父亲,正想去救哥哥时被母亲叫醒,结果未能救下哥哥。醒来时她失声痛哭。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不幸被倒下的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年仅28岁。乡亲们不愿承认林默的死去,便说她羽化升仙了,成为渔民们平安出海的保护神。从宋徽宗赐“顺济庙额”,经过历朝历代的36次褒封,海神娘娘、天妃、圣母,到清朝时被封为“天后”。“珍贵的民俗”沿海远离内陆,没有经历太多战乱的浩劫,形成了石塘悠久的延续性海洋文明。大奏鼓、七夕小人节以及开渔节祈福等古老的民俗文化,海洋剪纸、船模、鲎壳画等精湛的民间技艺,是石塘最独特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传承。其中,大奏鼓和小人节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 嗨嗨的大奏鼓—跳出渔家丰收的喜悦大奏鼓始于清朝初年,据《惠安县志》、《箬山陈氏宗谱》记载,箬山陈姓渔民16世纪中叶从惠安等地迁入,大奏鼓随之传入这里。大奏鼓的前身是流行于闽南沿海一带的"车鼓弄"(车,转动;弄,歌舞),先民们还居住在惠安时,大奏鼓是女眷们表演的。旧时出海打渔,无法预知天气的变化,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因此,当出海打渔的船只出现在望眼欲穿的妇女们眼中,她们便会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裳,一起敲锣打鼓到海难上迎接男人们平安归来。如今,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大奏鼓演员也由女性改为男性,他们脸上用白粉打底,双颊涂上圆形红色油彩(寓意吉祥),上穿深蓝色(代表海洋的颜色)斜襟短袄,下穿桔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大口裤,衣衫边角绣有鱼纹(代表丰收)花边,头戴橄榄形黑色羊角帽,两边挂着金色圆型大耳环,再套上金色手镯脚镯,像戏曲中媒婆的打扮,手持木鱼、扁鼓、锣钹等赤脚表演,舞姿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时而粗犷激越,欢快跳跃,奏乐明快激昂,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呈现了渔民们丰沛的情感和征服大海的自信。
♛ 七夕小人节-石塘孩子独有的欢乐
300多年前,从福建迁徙而来的闽南籍石塘人带来与本土不同的风俗习惯-小人节便一直流传至今。每年七夕,地处海边的石塘镇除了传统节日的浪漫气息,还是个热闹欢快的节日。在这里,未满16岁的渔家孩子们要过属于自己的七夕小人节,向七娘妈(织女)祈愿。在这一天,母亲们会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男孩扎亭,女孩扎轿。当地的手工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材料扎制成两层或三层的亭子,(三层是专为年满16岁的男孩用的”满金亭“,寓意孩子从此长大成人)亭上装饰一些戏曲人物,如《大闹天宫》《八仙过海》《七仙女》等。 大人们一早就会把供桌摆放在自家门前,中间放上彩亭或彩轿,前面摆上一壶老酒、七只酒盅,在托盘里摆放各种水果以及糖龟、鱼鲞、鸡(满16岁的男孩必须摆放鸡)等供品。母亲带着孩子上三柱香祈福,然后把扎的祭品放在铁锅里焚烧后掉入大海延续。祭祀活动结束后,家里一般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亲朋好友聚会同庆,俨然又是石塘人们特有的美食节。“石塘食记”对于一个馋猫一样的食客来说,美食被我认定为石塘文化最璀璨的部分,也是我深爱这座海边小镇的缘由之一。石塘的特色美食主要起源于箬山一带,闽南迁居而来的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对石塘文明长久又深远的影响。通过携程足迹,我的脚印盖章了国内128个城市。各地都有特色的美食,而石塘的美食安抚了一个女汉子流浪的心。
糯米粉、早米粉加入红糖,放入模具,蒸熟即成。糖龟即是食品,也是礼品和祭品。在各种祭祀的民俗上,在春节里,娶儿媳时都会用上糖龟。
♚ 桂圆茶正月初一这一天,新媳妇包括过门两三年的媳妇都要为家里的长辈烧桂圆茶,新媳妇敬公婆,公婆也会回手礼。
♚ 山粉圆蒸熟的热番薯和番薯粉混合成团,包入黑芝麻、砂糖、花生碎,像汤圆一样大小,但形状略有区别,其中一头是尖尖的。煮熟之后,连汤盛起,撒上桂花。山粉圆是我的最爱,它并不会像糯米粉做的汤圆不好消化,它是一道闻起来清香,吃起来甜糯爽滑的中式甜品。
番薯粉混合着五花肉、目鱼,虾仁、豆腐干、花生米和芹菜,搅拌成厚糊状,再滑入沸水中煮熟。物料丰富的山粉夹是老少偕宜的石塘美食。
♚ 鸡子姜汁索面索面,因着它的形状像盘起来的”8”字,类似捕鱼的索筒而得名。最早我在厦门吃过这种索面,闽南人把这个叫做面线,面细如线,是在制作过程中加了盐的咸面。到了石塘,索面的味道更加特别,也变得更有意义,它是新年的第一餐,初一晨起,一家人一起吃上一顿索面早餐,寓意着幸福长久;老人祝寿吃上一碗鸡子索面作为寿面,寓意着健康长寿;办喜事时,男方送女方轿前肉时也要准备索面随送,索面盘成两头圆,代表着双双圆圆满满;刚生产的妇女也要吃上一碗姜汁索面,它是产妇滋补身体的佳品;它寓意着吉利、高贵、幸福、长寿,因而同样是热情好客的石塘渔家待客的最高礼遇。旧时,人们对长辈亲眷远道稀客光临尤其敬重,不论有无贵干,一碗索面尽显石塘人家热情的待客之道。索面的面汤里加入了鱼干、虾、肉丝、蛤蜊、黄花菜、豆皮和芹菜或大蒜叶,而石塘索面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汤里放入了炒干的姜丝;二、盛好面后再放上一块鸡子饼(鸡子饼是石塘当地的叫法,鸡子即鸡蛋,把姜碎沫和鸡蛋液搅拌后煎成鸡蛋饼)。
嵌糕是我最喜欢吃的石塘早餐。大米面蒸熟,揉成米饼,可以包上炒细粉丝,肥瘦间或的猪肉、豆腐干丝、绿豆芽、浸过肉汤的油条、洋葱、炸过的黄豆等等,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最后浇上一两勺肉汤再捏合。
和嵌糕一样的做法,只是裹馅的是面饼。
♚ 姜汁核桃挑蛋我在石塘当地吃过两种做法,一种是红糖姜汤里打入蛋花,加核桃碎和小圆子,另一种是核桃炖蛋羹,做成炖蛋糕,入口嫩滑香醇,好吃到停不下来,这道甜品也是我的热爱啊,很显然我更喜欢第二种做法。
♚ 红糖黄酒炖蛋女孩子一定要尝一下哦,很补气血。
♚ 蒸肉圆还是番薯粉,混合猪肉、藕粒蒸出的肉圆,吃起来很Q的口感,不会感觉腻。
♚ 猪肉饭+黄鱼汤带肋条的五花肉炒至出油放入大米和芋头丁,加水、酱油蒸制而熟,味道鲜香,胜过我烧的煲仔饭。
北方有类似的菜叫蚂蚁上树(肉沫粉条),对于念书时超爱吃这道菜的我来说,遇到石塘的山东面,才知道什么叫做高级。山东面实质上还是番薯粉条,听当地的兄长说,当年解放石塘时,军队里有些山东士兵,是他们带来这种猪油炒薯粉条的做法,后来又在石塘当地得以演化,除了猪油,还放入鳗鲞(鳗鱼干)、肉丝、包菜丝、虾仁/干炒制而成。
这是一家当地很名气的餐厅,当地人办喜事、家宴、亲朋聚会都会首选的餐厅,有当地特色,可选菜品很多,一定要安排一顿餐在这里,很值得品鉴。
除了小吃,海鲜也是石塘的一大特色,海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捕捞更多海鲜丰富了食客的味蕾,然而面对着大海千百年来慷慨的馈赠,我们也绝不能涸泽而渔,保护性捕捞,才能够长宜子孙后代。
世人都自私,没有谁例外。他人是一面镜子,你嘴上说着光怪陆离,开始思考时,恍惚发现镜子里是自己。
这辈子能做你的倾听者,被信任真好;能在你面言直言不讳而被理解真好;能透过你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好;都还是俗世的俗女子,却偶尔有那么点通透真好;明知这一路征途孤苦,为了理想最终倔犟地只身前往,放弃不咸不淡的将就,有过妥协却没让自己失望真好;
真实的人生不是一直坚定,会怀疑、会失落、会退缩也会懦弱,过程总有犹豫,最后还是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