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洞是宜兴最著名的石灰岩溶洞,位列宜兴“三奇”之首,当然价格也是“三奇”之首。像张公洞灵谷洞的门票都是五六十元,但善卷洞却高达一百多元。不仅在宜兴称雄,善卷洞还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据说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的美誉。所以,善卷洞尽管门票价格居高不下,但来到宜兴的游客还是必定会去打个卡。毕竟更高昂的路费都花了,门票钱再心疼也会掏。
善卷洞这个名字有点奇怪,这个名称倒不是后来取的,而是古已有之。相传四千多年前,舜以天下让给善卷,而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隐居,就是在这个洞里,所以此洞以善卷为名,沿用至今。走进景区,门口就立着一座善卷的雕像,很有古意。
说到善卷洞的开发,早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就有记载,当时称其为“石室”,到了梁代又称为“九斗洞”,南北朝齐建元年间,有人依洞建庙称“善卷寺”。南齐的时候,为了避当时齐君萧宝卷的名讳,改“卷”为“权”,就成善权寺了。唐代时被扬州海陵人氏钟离简所得,作为私人墓地。大司空李蠙在还没有及第的时候,就曾在善权寺读书,对这块宝地落到他人之手很是不满。后来上奏了皇帝,自出俸禄重修寺庙,并整理善卷洞。后来,兵祸加上天灾,估计主要还是兵燹,善卷寺被毁,善卷洞也几乎被堵上了。民国的时候,当地的贤士储南强等人筹资整修,凿通了中洞与下洞的通道,后来又整个了水洞,民国二十三年,善卷洞与张公洞同时对游客开放。当时可没有这么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灯光,只是用汽灯起照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在广西茂兰看到的金狮洞,非常原生态的溶洞。
善卷洞由上、中、下、后四洞组成,分成上中下三层,这些洞之间有路可通,所以被称为是“洞洞相通”。不知道是原来就如同迷宫般可以通行,还是经过了后期的改造。
入洞是中洞,洞口是高达七米多的钟乳石,叫做砥柱峰,又称小须弥山。地面有些潮湿,石壁也因为常年被水浸润而显得很光滑。但凡潮湿的溶洞,岩石都会显得比较细腻一些。
狮象大场规模很大,这座天然的石厅面积达一千平方米,这是由石乳聚积而成的,据说每长高一厘米,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所以算一下它的高度,形成年代至少得有三万年了。“狮象大场”这四个字,是由丹阳吕凤子题写的。岩壁上还有联句“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的镌刻。
石厅非常高大,可以同时容纳上千名游客,重要的是这座石厅是天然的。两旁有一对巨石,一似青狮,一如白象,这不就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么?
洞中有池,有娲皇池、盘古池等,这名称就是上古来的,听着很高大上有没有?感觉中洞打造的是神话传说。
上洞和中洞连接的台阶被称为“盘梯”,是以前人工开凿而成的,全长一百零五级。
上洞的规模更大,又称云雾大场、云洞,呈狭长的形状。说是“狭长”也不能说太确切,长则长矣,宽度也挺宽的。洞长七十米,宽三十米,高三十米,终年气温保持在二十三摄氏度,真正是冬暖夏凉,因而又称暖洞。当然,很多地下溶洞都有这样的特征,其实想想我们的深井水,也会给我们类似的感觉。可能离地面的距离有点长,所以对外界的温度没有那么敏感。“云口”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也就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
沿着石阶,一路上有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万马门,听这名字就有点打仗的架式。而一路过去,有流瀑的轰隆声,确实有点金鼓齐鸣的意思,敢情我们刚从上古盘古开天辟地,就开始了进入了战争模式?
洞内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反正这些景点就是不说不觉得,一说还真象。灯光也很应景,例如葡萄打成紫色,仙鹤用的是白光,佛手打的黄光等等,反正只要说了它像啥,然后你就会越看越像,然后感慨一声“真是巧夺天工”啊!
地面有水潭,这是石缝间流出的细流汇聚而成的。顶部有石钟乳,倒映在潭中,让人一时分不清哪个在上哪个在下。